站群导航
您好!今天是
低碳城市建设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,也是落实建设“五个新衡阳”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。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,需要与区域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环境之间的资源整合。
当下,衡阳低碳城市建设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,优化城市功能布局;以产业转移为主线,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;以绿色发展为契机,打造低碳发展合力。
一、发展现状
有资料显示,城市消费全球能源的75%,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%。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开始以城市为单元实践低碳经济理念,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。
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,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。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,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60%之多,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 倍左右。有预计表明,到2020年,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%~60%,届时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 亿~9 亿。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,能源消费行为发生改变,人均能耗迅速增加,交通用能也将增加,必将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的增长。
因此,城市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,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、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,建立以低能耗、低污染、低排放和高效能、高效率、高效益为基础,以低碳为发展方向,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,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,是实现我国城市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。
2016年,我市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同比上年削减率为4.79%、3.48%、12.83%和7.84%。通过深化各项减排措施,组织实施污水处理厂脱氮、火电企业脱硫提标改造、脱硝等重点减排工程,截至2017年底,我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已完成“十三五”减排任务的77.5%和81.8%,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8.9%。此外,我市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,打造完美乡村,全面推进城镇、村庄道路、水系、庭院和山地绿化,加强水源保护、河渠治理与企业、矿区、生活污水处理,大力实施乡村改水、改厕、改圈工程,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二、 存在的问题
1、低碳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衔接不够。我市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,工业化水平不高,自主创新能力有待继续加强,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,经济外向度不高,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。产业集中度较低,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,第二、三产业比重偏低。大企业、支柱产业仍显不足,缺乏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,行业集中度较低,高附加值产品少,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。
2、低碳城市建设与能源资源约束日趋紧张。我市能源资源严重匮乏,供需矛盾比较突出,高耗能行业比重大等问题依然突出,已经严重制约着低碳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。
在资源约束方面,我市节能减排的压力比较大,201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在各市州中排名靠前,消化增量,消减存量;机动车保有的快速递增,外排废气大量增加,对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日趋明显。
3、低碳城市建设与低碳技术创新依赖度较大。建设低碳城市必将对我市发展模式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、节能环保以及传统发展思路等提出巨大的挑战。以低能耗、低污染、低排放为特点的现代低碳城市建设与重化工业为主的高增长、高排放发展方式之间存有一定的冲突。
目前,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研制刚刚起步,低碳经济的比重还较低。科技成果转化率、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专利数、技术转移、技术研发人员增长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制约了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。核心企业规模小,低碳产业链条短,技术创新空间不大,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不完善,单极发展态势严重,竞争力强不。
三、发展思路
循环经济理论认为,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,即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经济系统, 使城市经济由工业时代的资源—产品—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传统模式转变为资源—产品—再生产资源的反复循环流动的模式。
运用这种模式, 要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, 充分地反复利用各种资源与能源,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对资源与环境的损坏与损耗,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, 不断推进节能减排,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。
(一)以制定低碳规划为龙头,强化低碳管理
开展低碳城市建设首先要坚持高起点规划,立足湖南实际,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,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列入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,细化低碳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、工作目标、任务和重点,将节能减排真正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地位,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,提高低碳产业的发展质量。
(二)以促进产业转移为主线,加快低碳技术创新
围绕低碳产业转型升级,湖南要在第一产业发展上抓住当代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、低碳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,大力推进农业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利用,重点发展复合农林业技术、有机农业技术、生物农业技术等;在第二产业发展上,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技术、水电技术、太阳能应用技术及环保产业、光伏产业、清洁能源、绿色装备制造业等;在第三产业上,发展现代服务业、低碳物流、低碳金融、低碳科技咨询、科技信息、低碳技术服务、金融、保险、物流、会展、服务外包、创意设计、科技服务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。
(三)以绿色发展为契机,打造低碳发展合力。推广清洁生产, 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, 关闭高耗能、高污染的企业, 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;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, 强化节约用水和集约利用土地, 积极推广使用环保型、节能型的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能源,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,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实现绿色发展。
主办:衡阳市生态环境局 地址:衡阳市常胜西路20号 承办:衡阳市数据局
联系电话:2892828 邮编:421001 网站标识码:4304000017 网站地图